夜间
笔趣阁 > 正良缘 > 第42章 关心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笔趣阁] http://www.28gl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因为有此怀疑,姚老爷联合曾老爷,要求县衙收捐款时要当众清点,甚至后面花费也要公布。


韩牧一口应下,然后问来谈判的俩人,“两位可要捐款吗?”


姚老爷看了一眼曾老爷后笑道:“我家还在筹措银钱,还未决定要捐献多少,不急,不急。”


韩牧闻言失望。


因为曾岳姚三家没动,其他人家便也不动,县衙每天忙着以工代赈,韩牧和顾君若似乎也不在意似的。


直到第七天上,岳家突然抬了几箱钱去县衙,当众清点。


“七百贯!那不就是七十万钱?岳家好大的手笔啊。”


“岳家之前还借了一批钱粮给县衙,如今又带头捐出这么多钱,可见其善心,真真不愧是耕读之家呀。”


“比曾家强多了。”


“是啊,从前还说曾家厉害,毕竟祖上是出过大官的,曾老爷也曾考中进士,现在看来,岳家倒更胜一筹。”


“岳老爷善心啊。”


混在人群中看完清点的人悄悄退去,各回各家禀报,同时将现场众人的议论也报上去。


曾老爷听到各种曾家比不上岳家的议论,气得砸了手中的杯子,“一群愚民,得到些许好处便忘了曾家从前待他们的好!”


曾和轩停住脚步,站在破碎的杯子前,问道:“那我们要捐多少?”


曾老爷咬牙切齿,“岳泰还真舍得,一次捐竟然舍得给出七百贯。”


要知道以往朝廷要捐,他们这样的人家最多给个四五贯钱,有时候甚至都不用给。


七百贯,曾老爷自然也拿得出,但平白给的,他心痛。


曾和轩就提醒道:“父亲,这次捐款时可立碑的。”


曾老爷这才压下心中的不甘,道:“我们捐七百……五十贯,明日下午再让人送去。”


曾和轩应下。


县衙那里正一片热闹,因为岳老爷开了一个头,一直观望的各家立即将家中准备好的银钱也拿到了县衙。


韩牧已经找好了碑石,就在清点岳老爷捐的款项时,碑石就在公告墙旁立了起来。


看见这么高的碑石,所有有钱人皆心头一热,本来没打算捐的也跑回家拿钱。


排首他们是不想了,但能在这碑文的角落里刻个名字也是好的呀。


不少士绅商人都拿了钱来,有的捐十贯,有的捐一贯,上百贯的很少,但也有几个。


更多的是一贯两贯的捐,还有的捐个一二百文,韩牧也都叫人细细地记录。


积少成多,只一天的时间,韩牧他们就收了几箩筐的钱,粗粗一算,足有一千多贯了。


韩牧拿起一贯钱,抛了抛后道:“你猜的果然没错,他们就是要看三家谁先出手。”


顾君若只看了一眼箩筐里的钱,“明天来捐钱的人只会更多,曾家应该会出手。”


韩牧疑惑,“曾家为什么要在明天就捐了?掐准最后一天捐不是更好?”


“拖下去对曾家的声望打击很大,除非他所捐款项远远高于岳家,不然就多那么百十贯,还不足以让人震撼到忘记今天岳家抬着钱来的情景。”顾君若道:“他要是选择后一种,于我们来说反而是最好的,毕竟得利的是义县的百姓,但观他以往作为,恐怕他拿不出这个魄力来。”


韩牧嘀咕道:“这也太小气了,钱能有面子重要吗?”


顾君若瞥了他一眼道:“对这世上大部分人来说,钱是比面子更重要的,像你这么在意面子的,反而是少数。”


韩牧骄傲的抬起头。


顾君若道:“对于这种人,有句俗语说得很好。”


“什么俗语?”


顾君若:“死要面子活受罪。”


韩牧:……


“你何故骂我呢?”


“我有吗?”顾君若道:“我这分明是实话实说。”


“我哪儿为了面子受罪了,你举个实例来。”


顾君若的目光就下滑,落在了他的腰上。


韩牧脸一黑,摸着后腰道:“看什么看,我这是……这是走路不小心扭的。”


“不是因为木榻太短,蜷着睡伤的?”


“不是!”


顾君若道:“这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了。”


韩牧:……


见顾君若回后院,韩牧便气呼呼的跟上,要和她理论,“我好心把床让给你睡,你不仅不领情,还讽刺于我,你既知道那木榻对我来说比较短,那你这是要与我换着睡了?”


顾君若:“不是。”


“不是换着睡,难不成你是想……”顾君若瞪大眼,追上去道:“你是想与我同床共枕?”


顾君若扭头瞪了他一眼,“你休要胡说,再乱猜测,我连房间都不让你进了。”


她推开门,小北正带着人出来,看见韩牧便高兴的迎上来,“二郎,你快来看,二夫人给你换了一张木榻,以后睡觉就不必收着腿了。”


韩牧:“……这是榻吗?这不是床?”


“就是木榻,您过来看,这木板子是连在一起的。”


韩牧按了按木榻,蹙眉,“哪来这么长的木榻?”


小北就低声道:“是少夫人托木匠打的,还是拆了两张木榻合并的,昨天打好,今天便送来了。”


韩牧又伸手按了按,有些不自在的和顾君若道:“谢谢啊,你怎么留意到这些?”


他以为他们都这么忙,每天早出晚归的,她不会留意到的,连小北都没怎么上心呢。


顾君若移开目光,不看他的脸,“正房也有你的一半,总不能一直委屈你蜷着身子睡。”


沉默在俩人之间弥漫,小婵和小北互相看了看,最后退了出去,将空间让给他们。


韩牧就踢掉鞋子,往后一靠,靠在榻上伸直了腿脚,“你说,这会儿京城应该收到我们的折子和书信了吧?”


“嗯,算脚程,两三天前就应该收到了。”


韩牧:“我们会有赈济粮吗?”


顾君若没说话。


韩牧也不是非得要一个答案,“河道清理出一段了,他们说再有几天便可通航,到时候外面的粮食便能走水路进来了。”


“我们县里的商人也可以走水路出去买进粮食,”顾君若突然想起来,和韩牧道:“你可以下令,从现在起到秋收前,进来的粮食皆不收取商税。”


韩牧瞪眼,“这岂不是肥了姚家?”


“不,”顾君若目光炯炯道:“这对姚家来说,却不算是好事,对于县内的小粮商们才是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