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间
笔趣阁 > 重生明帝,但大明已经没了 > 第2章 都司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笔趣阁] http://www.28gl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“此话怎讲?”


其余两人也来了兴趣


毕竟大家都是在中枢任职,这也关乎所有人的调动问题,如果真的要还都于北,那么众人就得做好举家迁徙的准备了。


夏完淳正经解释道


“三位兄长有所不知,小弟被调回户部河南清吏司,手中过有不少河南各地流民安置和恢复民生的文书。”


“方知,此时的北方诸省,已经残破不堪。”


“京畿二字,不仅仅只是国家中枢所在,也意味着要养太多脱产户口人丁,现在的北京周边,哪里还负担得起?漕运可以转送粮食、钱帛,可徒增消耗不说,可一座几十万人的京畿首府,哪里只是能靠粮食就安稳,到底还是个负担。”


“以陛下的心性,断不会如此为之。”


听到这里,程贤训又是不解了


“那陛下为何又一直在北面盘桓不归呢?”


夏完淳接着道


“因为想要彻底解决北方的问题,还有一个重要隐患未定。”


“什么隐患?”


众人皆好奇


“蒙古!”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辽宁经略使司,沈阳卫


是的,不是辽东都司,更不是什么辽东镇,而是辽宁。


光烈七年秋后,朱由榔带着大军出山海关,一路抵达过去满清的老巢,明军刚刚收复的盛京,哦,现在又改回沈阳了。


在肃清整个辽东地区,并让光复后军深入建州,清剿那里的建州核心地带,赫图阿拉以后,光烈天子朱由榔,正式废除了辽东都司建制,改称辽宁。


这个名字不言而喻,辽宁辽宁,辽事安宁,过去自万历以来,朝中都把东北方向的边患称为“辽事”、“辽患”,连崇祯加饷的名号,也是“辽饷”,辽宁之名,大概就和元朝灭掉西夏后,将那里改称为“宁夏”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
而都司的废除,更是众人意料之中的事情了。


因为事实上,从嘉靖以后,大明所谓的都司制度,早就名存实亡了,毕竟卫所制都已经解体了,弄个都司在那,你指挥谁?光杆司令而已。


但重设的经略使司,却是个新鲜玩意


大明是有经略使这个说法的,熊廷弼、孙承宗都干过,但“经略使司”还是头一次,但随着上面公文的下达,大家也逐渐弄明白了是怎么回事。


所谓经略使司,大约就是介于都司和布政使司之间的说法,也就是“半军管地区”。


一方面,朝廷会在辽宁地区逐步建立府、县建制,比如沈阳、东宁(今辽阳地区),今年下半年都会从卫所改为县制。


但除了这些核心地区外,其他大多数地区,由于情势复杂,还是要军管的,但由于卫所体制已经不复存在,此时辽东也没有什么边军一说了,所以经略使司同时也兼顾军管和羁縻招抚周边部落的任务。


直到逐渐完成辽东地区的开发和汉化以后,府县越来越多,军管地区越来越少,便可以逐渐变成和内地一样的布政使司统辖。


而此时沈阳城中,朱由榔和一大臣们,也正因为这件事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。


因为战争结束后,一个重要问题摆在了君臣眼前。


那就是军事体制问题。


过去嘛,一切为了打仗,打仗就是一切


全国所有可战之兵,都是集中在几支野战部队中的,以便随时应对突发局势,并且可以随时出征。


但现在不同了,打天下的时代过去了,要考虑守天下的问题了。


比如眼下,由于之前就已经废除了名存实亡的卫所制度,如辽宁、山西、陕西,这些靠近边地的半军事地区,该怎么处置?


直接派军队驻防?拜托,仅辽宁,也就是原辽东、辽西地区,林林总总就是几十个卫城,少说也得几万人才够吧,以现在光复军全募军银饷的待遇,辽宁加上北直两省的税赋都不够养的。


实在是没必要


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很简单,也没有其他选项可言,但只是具体规划上,却还是有许多细节值得讨论。


核心问题,其实就是军制,也就是所谓募兵制的局限性。


从明中期,卫所败坏以后,大明朝便只能用募兵打仗,但募兵这东西,是有局限性的,确切的说,比较适合在野战部队中施行,但在如辽宁或是陕西这种边防地区,就不太合适了。


一方面,是消耗太大,养一个募兵,需要财政直接拨款,边区本来经济就困难,再这样搞,很容易造成民生困难。


另一方面,也的确是浪费,毕竟真要正面出击作战,完全可以直接调动野战部队出击,长期在边疆保持募军,很容易造成五代那种穷兵黩武的问题。


对此,刚刚被从左都御史位置上,出任新的辽宁经略使的王夫之提出了一个颇有可行性,且一举多得的建议。


重建各省都司


当刚听到这个建议时,众多宰相都觉得荒谬,毕竟朝廷才刚刚废除了各地都司,而且都司也早就成空壳了,莫非还要恢复卫所不成?


但朱由榔等人略做思考,却是马上反应了过来


这的确是一步妙棋


王夫之所言的都司,并不是过去作为一省卫所最高长官的都司。


按他的说法,现在的大明的确是没有卫所了,但却有另一股庞大的准武装力量——民兵。


是的,当初为了北伐,能够快速补充足够的有效兵源,江南各地都在农闲时进行了广泛的民兵训练。


王夫之认为,完全可以把这一模式推广到全国,并持续下去。


尤其是北方,其实更合适,朝廷出钱粮、农具,并且划分土地,安置流民,而这些获得了土地的流民,便可以在边地安顿下来,并在农闲时进行固定的军事训练。


以轮流执勤的方式就近应召入边防军参与边防。


应召服役时,朝廷给予部分薪饷补贴,但这种轮流服役,时间不长,又不至于造成太大负担。


而且这些边户可以聚集于堡寨、卫城,本身就是对周边以及境内的游牧、游猎部落的常态威慑。


这是“寓兵于民”。


而过去,民兵主要是由各地府县主官来组织,王夫之以为这毕竟是军政不分,过去战时特殊时期,倒也罢了,日后肯定不能长期维持。


既然如此,干脆就将所有相关工作剥离出来,在各省另设一个都司统摄。


对于朱由榔本人而言,这倒也不难理解,不就是“生产建设兵团+预备役”嘛。


当然,具体上肯定差别还是不小,现在的明朝行政制度,还是粗糙多了。


但他对王夫之的建议,还是颇为欣赏的,其余宰相们也都表示认同。


而且朱由榔还依据自己的后世所了解的共和国预备役制度,增加了一些细节。


比如,各省都司,还是应当统辖部分募军精锐,但这些军士并非作为独立部队存在,而是分散作为几个散装师、营骨架军官、士官,在必要时刻,就可以直接征召民兵,作为基层士卒填充进去,届时每个省就能迅速集结出几个师来。


当朱由榔自以为“英明”,向众多大臣阐述了自己的“先进理念”后,却发现众人没有什么太多惊讶。


事实上,这种类似制度实践,早在西汉就有了。


而之所以说是一石数鸟,乃是因为这还能解决另外两个让中枢头疼的问题。


一个是退役军士安置问题,这仗也打了快八年了,就算二十出头的小伙子,这时候也该退役回家过日子了。


但这些人长期服务于军旅,一身本事不好浪费,且如果安置不妥当,很容易变成不稳定因素。


如今看来,这个预备役就是个好办法,干脆在分赐土地、财帛的同时,让他们担任各地民兵教官和预备役的骨干军官,也算发挥余热。


其次,便是北伐功臣们的待遇问题


大明的野战军也就那几个,都督的萝卜坑也就这么多,可积累的功臣们,不可能只做爵位、散阶上的晋升,不搞职务调整吧?


加一品衔,封侯爵郡公的总兵?不合适吧?


左军的白文选就是典型,从尧山就开始的主力战将,就是因为萝卜坑不够,现在还是个总兵差遣。


现在却是有办法了


都督不够?


一个省给你安一个都督!就当是“省军区司令”了


不是重建都司吗?直接将各省都司军事主管,由都指挥使改为都督,这下萝卜坑不就多起来了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