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间
笔趣阁 > 修仙,从长生不死开始 > 第399章豫州郑国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笔趣阁] http://www.28gl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议完了梁国的战事,朝会并没有结束,陆渊又说起了另一件事。


“年初,朕为了日后的北上中州之大计,所以派了使者,前往与梁国同处在中州的另一大国郑国,以刺探该国虚实。


就在昨日,朕派往豫州郑国的使者回来了,带来了郑国内乱的最新消息。”


陆渊看着众臣,最终望向下方一人,道:“温卿,你是此次出使的主使,又是鸿胪寺丞,就由你向众卿说说郑国的最新情况吧。”


人群中,温舒听到皇帝点了自己名字,从队伍中出列,行礼之后,道:“回陛下、诸君,下臣今年二月,奉命出使豫州之主郑国,一路乘船沿江直下,最终于二月末出海路抵达了郑国,并随之前往其国都新郑。


郑帝闻我大楚来使,颇为高兴,隆重的接待了下臣。


会面期间,在表达了陛下对郑国的问候之后,郑帝也表示了自己对楚国的善意。


随后更是数次询问下臣,关于大楚详情,以及陛下韬略。臣按陛下出发前所嘱,一一向郑帝详言。


郑帝听罢之后,对于陛下之雄韬伟略,丰功业绩,大为钦佩,倾慕不已。


关于楚郑二国通商之事,郑帝也是一口答应,没有丝毫拒绝。


而后臣又拜访了新郑城中的一干国中公卿,以郑国执政郑产为首的郑国皇族,对臣的到访颇为友善,与郑帝一样,对我大楚表达了善意。


但是等臣拜会郑国大将军张寿时,其对我大楚的态度却是颇为冷落,对臣也数次表达敌视之意。


后面臣找人探查,这才得知,原来在二十年前,当今郑帝郑廉还未登基,只是郑国皇子的时候,曾与其弟郑泽相争皇位。


当时郑国朝堂因为这场皇位之争,被划分阵营,分为了两派争斗。


分别是支持大皇子郑廉,以执政郑产为首的皇室宗亲势力;支持三皇子郑泽,以大将军张寿为首的外戚贵族势力。


这两派……”


随着温舒慢慢讲述,殿中诸人,也慢慢了解了郑国的内政详情。


原来当初郑国起家的时候,本是豫州一小国,统治着不过区区二府之地。


而在那时,郑国相邻的各国中,却有一个已经统治了一郡的大国——曹国。


并且曹国还磨刀霍霍,野心极大的想要向外扩张,兵锋直指郑国所在的区域。


在郑国所处的区域内,除了郑国之外,当时还有十七个小国势力。


这些小国和郑国一样弱小,大者不过统治一府,小者才三五县,一个個国力孱弱,不堪一击。


按照正常情况下,面对已经统一了一郡的曹国,以郑国为首的这些小国,根本阻挡不了朝国兵锋,最终难逃被一一吞并的命运。


但也不知是不是被逼急了,还是各国之间有大智慧,在面对曹国的强大压迫下,郑国附近的那些小国,竟然出奇的联合了起来。


是真正的联合。


各个小国在保留了自己对领土的自治权后,放弃了自己的江山社稷,选择向郑国归附,献出了自己的国土,与之进行合并。


而郑国则承认了那些归附的小国之君,对原先国土的自治权,并册封了相应的爵位。


同时还作出规定,这些国中的自治领,需要向朝廷缴纳一定的赋税额度,并且在发生国战的时候,提供领地中的私兵出战。


如此一来,郑国附近的大小十七家诸侯,便完成了由原先的君主,向郑国境内封臣的准备。


那些诸侯国也并入了郑国之中,成为了国内的封地。


这些小国在彼此的妥协之下,融合形成了一个能满足大多数人利益的大国。


于是一瞬间,郑国就从原本的一个仅有二府之地的微末小国,转变成了一个拥地两郡的大国。


虽然这个大国很散装,国内封地林立,真正属于国君所辖的领土,依旧只是原先郑国的二府之地,其余都是属于封臣的国中之国。


但不管内中底细如何,在统合了附近小国后,郑国已经实质上的成为了一个整体。


并且有了国君名义后,能够通过收取赋税的手段,整合国中资源。


同时也能通过封臣义务,集中国内兵马,用来应对防御外敌,或者向外扩张的国战。


有了这个职能之后,新生的郑国,靠着近乎两倍的体量,在打了数年的卫国战争后,终于挡住了曹国的入侵。


而借着这场战争,原本只是被强行融合到一起,人心还很分散的郑国,也慢慢完成了人心的梳理,渐渐塑造了“郑国人”的概念。


后面郑国的君主,为了强化这个概念,甚至在打退了曹国入侵后,还以复仇的名义,主动发起了对曹国的进攻。


最终在经历了十年的漫长战争后,终于率领举国臣民,灭亡了这个曾经的大敌。


而当时领导这场胜利的郑国之君,也借着大胜的威望,将国都迁往了曹国曾经的都城,并将其改名为新郑,也就是如今郑国的国都。


借着新郑城这个国都的辐射,以国君为首的郑国一系皇族,很快就将自己的影响力,散布到了原先曹国领地的大半,把皇室的触手伸到了新领地的方方面面。


攻灭曹国的胜利果实,被皇室攫取了大半。


而郑氏皇族,也靠着国都新郑城,以及原有的领土,整合出了近乎一郡的直辖领地,实力瞬间大增。


原先郑国国内,那些和皇族差不多体量的封臣贵族,一下就被拉开了差距,再难威胁到皇族的地位。


在这种情况下,一些封臣贵族认为皇室太过贪心,明明曹国是大伙一起灭的,但好处却几乎被皇室给吃了,他们没分到多少汤水。


所以,在利益分配不均的情况下,对皇室产生了极大的不满。


而国君则认为,如今郑国已经地拥三郡,渐渐有了霸国之基。


但国内却是封臣林立,三分之二以上的领地都被大大小小的封臣掌握着,国内大半力量无法被集中起来,极大地影响到了郑国对外的扩张。


同样也极大威胁到了郑国皇室的威严和安全。


于是以国君为首的郑国皇室,自然而然的就想要削藩,减除那些封臣,进行中央集权。


这两种几乎不可调和的君王和封臣间的矛盾,在双方不断的试探和争斗之下,几乎将郑国变成了一个火药桶。


最终伴随着郑国国君在强硬的处死了郑国国内,一个是众多封臣代表的上卿家族的家主后,彻底被点燃了。


郑国皇室和地方贵族公卿,被分成了两大阵营,直接展开了激烈的内战。


这一打,就是数年,期间死伤无数,郑国都快被打烂了。


但就是在这眼看着郑国就要分裂的时候,突然郑国南边一个大国荀国见到机会,竟派兵入侵了郑国。


于是也不知是打累了,还是郑国人对于“郑国”这个理念是真的认同,亦或者是两者皆有。


总之面对荀国的入侵,原本打得不可开交的郑国两大阵营,此时又联合了起来,一起抵抗荀国。


一场本来可能会造成分裂,乃至郑国覆灭的危机,就这样因为荀国的帮助,被消弭了下去。


而也正是因为经历了那残酷的内战,经历了差点灭国的危机,所以郑国皇室和地方公卿在和好之后,再也不敢贸然出手,生怕再引出第二场内战。


因此在后来的相处中,彼此都保持了相当大的克制,郑国皇室继续承认地方公卿对自己封地的利益,地方公卿也如往常那般支持郑国皇室。


双方精诚合作,一起维护郑国的利益,并推动这个利益集团向外扩张。


千余年下来,在经历了数次危机和波折后,郑国艰难地统一了豫州大半区域,成了九州霸主之一。


而郑国的皇室和地方公卿,也在一连串的扩张中,实力极速膨胀。


不过皇室到底占据了大义名分,在历次扩张之中,总能得到更多的好处。


所以到了如今,郑国一共十郡,皇室和公卿各占一半,实力从原本的一比二,变成了如今的一比一,形成了均衡。


也正是因为均衡,这又令郑国埋下了新的隐患。


千余年时间过去,当初那场只存在于史书中的内乱,早已消失在了岁月长河之中。


现在的郑国之人虽然知道内战可怕,但那到底也只是史书中的只言片语,没真正经历过,谁又知道其中之残酷?


“所以近百年来,随着郑氏皇族的实力不断扩张,又开始试探着压迫地方公卿,想要再次进行削藩,以进行集权。


而地方公卿为了自保,也不得不进行抱团,用以对抗皇室的威胁。


数十年过去,如今郑国内已经形成了皇族和公卿两大集团,再度开始在朝堂上进行争斗攻讦,发起了数次政治清洗。


两派在这些残酷的政治斗争下,也变得愈发视同水火,难以相融。


本来就算如此,局势也尚且可控,两方势力的斗争只是围绕着朝堂,使用的也是政治手段,并没有触碰到底线。”


温舒说到这里顿了顿,然后像是想起了什么不堪回首的记忆,脸色难看道:“但在今年五月,郑国执政郑产向郑帝进言。


请于国中征集各种珍奇异宝,作为国礼送与楚国,用以答谢楚国这次出使之赠,以示两国交好之情。


郑帝闻言,欣然应允,于是下诏国中郡县封臣,都要挑选境内珍奇之物,进献上来。


一月过后,郑国境内各种珍奇异物,被选送上来,送入了国库之中。


然而,期间郑国卿族,太丘县子杨寿国进献的宝物被查出,有不少以劣等蒙混,甚至还有造假之物。


执政郑产将之上报郑帝,指责杨寿国敷衍王事,以次等假货作为国礼,乃是有辱国威之罪。


并请求移除杨寿国太丘县子的爵位,褫夺其封地,以此正国法,明赏罚。


郑帝同意了这个请求……”


温舒继续讲述着这场,由向楚国赠送礼物,所引起的郑国政局变动。


随着郑产的提议,被郑帝郑廉允许,这个消息传开后,顿时引起了轩然大波。


新郑城内的地方公卿联名上书,请求郑帝撤销这个处罚。


认为杨寿国有罪,以次品作为国礼,确实有辱国威,但将其处死即可。


而太丘县子的封地,却是杨家的家业,是人家自己打下来的,并非国家赐予。


所以皇帝无权夺走。


不然皇帝今天可以夺走杨家的坟地,明天岂不是能夺走我家的了?


他们的封地可不是皇帝赐予的,而是自己祖先当初带着领地入股,开始就是自家的。


他们这些公卿和皇室,也并不是绝对的主从关系,而是以合作关系居多。


现在合作者要夺了他们的股权,这怎么能被众多公卿接受。


所以众多公卿一起联名上书,要求皇帝撤销这个决议。


可想而知,这个提议,郑帝怎么可能接受。


于是褫夺封地的旨意,被强硬地推行了下去。


然而等去宣旨的使者,赶往太丘县的时候,到了半路,就听说太丘县子杨寿国领着自家的三个县封地,举兵三万造反了。


面对这种情况,想要和平剥夺杨家的封地,显然不可能了。


于是使者返回朝中,向皇帝禀告了此事。


郑帝大怒,执政郑产更是强烈进言,要求严厉镇压,平定这场叛乱。


众多皇族之人,也纷纷赞同。


而朝中公卿们,则继续劝说,表示只要皇帝能收回褫夺太丘县子封地的旨意,他们能够让杨寿国自尽谢国,希望能阻拦此事。


可郑帝依旧不允。


由朝廷派出的五万平叛大军,很快就集结好,派往太丘县。


这瞬间成了助燃的引线。


见皇帝和皇族依旧不依不饶,一定要对太丘杨家下死手,郑国国内,一些和太丘杨家交好的公卿,也跟着起兵造反。


短短半月间,郑国国内就有两家县男、一家县子、一家府伯,举起了反旗。


而皇室那边,似乎对此也早有预料,在各家造反的时候,地方早已准备好的平叛大军,紧跟着就派了出去。


没过多久,这些仓促起兵的公卿,就被消灭了三家。


被灭者,被连根拔起,举族株连,被杀者数千。


这种残暴行径,还有皇室对地方公卿的敌意,引起了其他在观望中的公卿们,极大的惶恐和愤慨。


于是在再次上书皇帝,请求撤销出兵命令的要求被驳回后,那些在新郑城内的公卿代表们,终于认清了现实。


以大将军张寿为首的公卿,在意识到一切无法挽回后,直接劫走了当初夺位失败,被幽闭在家那位三皇子郑泽,带着对方返回了自己封地雍丘。


“带走了郑泽之后,张寿召集了郑国内的众多公卿,举行会盟,历数了当今郑国之主,郑帝郑廉之罪。


然后祭告上天,宣布不再认其为主,转而拥立郑泽为帝,在雍丘另立朝廷。


就这样,于神武二十五年七月十四,豫州之中,出现了两个郑国。


一个是处在北边,被众多地方公卿为主体,拥立郑泽为君,定都雍丘的北郑。


一个是处在南边,以众皇族势力为主体,拥立原郑帝郑廉为君,定都新郑的南郑。”


温舒说到这里,喉咙有些发干,但还是继续讲着:“如今北郑占据着郑国北部五郡,南郑占据了郑国南部五郡,双方各自都拥兵百万,有先天不下十人。


两边战云密布,已经在大打出手。


短时间内,看不出分出胜负的可能。


整个豫州,也在郑国分裂后,一分为三。


南郑、北郑、晋国,各自占据了五郡之地,将整个豫州平分。


此三国,虽然实力皆是不弱,都可称作一方霸国。


但都只算是州中小霸,难比雄踞一州的天下霸国。”


说到这里,温舒顿了顿,脸上露出一丝不忍:“原先郑国还是一体的时候,雄踞豫州,靠着其天下霸主的体量,自然能阻挡其它天下大国的觊觎。


所以处在豫州之北的荆州唐国、梁州许国,哪怕虎视眈眈,但也忌惮于郑国实力,不敢贸然进犯。


但如今郑国一分为二,豫州三分,彼此不为一体,也就再难阻挡两国野心了。


臣离去时,听闻北郑已经勾连荆州唐国,晋国则勾连了梁州许国,都做出了割让本国北境之土,引两国之兵南下,准备合力攻灭南郑。


这样北失南补,北郑、晋国,借助这种手段,暂时避开唐许二国的打击,并借助两国之力,为自己在南方谋取利益。


唉!


此事若成,曾经的豫州霸主,怕是要就此消亡了。


而其一灭,与虎谋皮的北郑、晋国,又岂能独存?


豫州之土,终将为唐许二国所据。”


温舒感慨一声,似乎在为这个即将逝去的霸主悲伤。


自己出使郑国,受到了郑帝郑廉极度礼遇,却没想到最终换了这么个结果,实在让人唏嘘。


而殿内其他人听完温舒讲述,也是面面相觑,对于这场由楚国出使而引发的郑国内乱,皆感到离谱不已。


陆渊也有些郁闷。


他派人出使郑国,是真的想和对方通商交好,没想过搞事情的。


谁能想到那郑国皇帝郑廉,会借着给楚国回礼的名义削藩,结果手段又那么糙,事情没办好,反倒把自己偌大一个帝国给弄散架了。


如今好了。


藩没削成,郑国却快要灭亡了。


这事情传出去,不知情的人知道了,还以为楚国做了什么,把老大一个帝国给分裂了呢?


陆渊已经可以想到,在九州各国之中,那些君臣百姓,私底下会怎么编排自己了。


以后楚国派到它国的使者,估计难免要遭受很长一段时间的白眼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