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间
笔趣阁 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> 第82章 徐达还朝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笔趣阁] http://www.28gl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陈景恪并不知道,朱标竟然产生了让他当驸马的想法,否则绝对吓的睡不着。


不过还好,朱元璋心里还是有数的,并没有同意朱标的意见。


时间缓缓流逝,很快就到了十月底,离科举开考只剩下几天时间。


一股紧张的氛围蔓延开来。


读书人脸上在没有了之前的轻松,也很少再有人聚在一起指点江山。


然而就在此时,朱元璋来了一个大动作。


新任吏部尚书李信,呈送一份多达七千人的名单。


别误会,这不是死亡名单,而是吏部统计的在野人才简历。


不过,以洪武朝官吏的危险性而言,这也约等于是死亡名单了。


陈景恪偶然看到这一大堆简历,那叫一个无语。


不是说好的,洪武朝的官狗都不当的吗?


怎么这么多狗都不如的东西?


吐槽归吐槽,对朱元璋的手段,他再次感到佩服。


之前他还在想,光清理地方大户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。


朝廷现在的问题是,缺少足够的地方官吏,才给了大户攫取权利的机会。


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,只有将缺口补上。


可一时间上哪弄那么多合格官吏去?


光靠科举选官,哪怕一年举办一次,二十年也填不满空缺。


恩荫倒是能可以。


可恩荫官靠着父辈关系更容易结党,数量太多隐患更大。


陈景恪也一直在想,到底该怎么解决。


现在他终于知道了。


同时也更清楚的明白了一個道理,永远都不缺想当官的人。


不过想想也正常,大明六千多万人口,哪怕识字率只有百分之一,都有六十多万人。


这些人里面挑选几千个能当官的,并不困难。


其实陈景恪不知道的是,自从宋朝私人书院兴起,古代的识字率就逐年攀升。


宋朝约莫在百分之八左右,明朝的识字率在百分之十左右。


六千多万总人口,就有六百多万人识字,大明还真就不缺官吏。


这么多份简历,朱元璋自然不可能一个个挑选。


他采用了科举的名额分配制度,按照地区来挑选。


尽量做到每个布政司,每个府县都有人员被选中。


最后挑选出了四千九百人,分别授予官职。


这些人除了极少数被直接任命为主官,大多数都是次官。


精髓的地方来了,主官空缺,次官主政的情况下,哪个次官不想着再进一步?


否则,哪天空降一个主官过来,他就会被打回原形。


一旦尝过权利的滋味,自然没人愿意放弃。


想转正,就要拿出成绩。


在当前的局势下,如何才能尽快出成绩?


配合朝廷打击腐败,打击为富不仁的地方大户。


想通了这些,陈景恪不得不再次发出那句感叹:


老朱果然不愧是靠一个碗得天下的人啊。


而一次性任命如此多的官吏,也彻底点燃了所有读书人。


朝廷官吏缺口如此大,我们的机会就来了啊。


不过朝廷可没空顾虑他们的想法,因为马上又发生了一件大事。


魏国公徐达回朝述职。


徐达,当之无愧的开国功勋第一人,他还朝绝对是一件大事。


朱标出城三十里迎接,朱雄英作为太孙自然也不能例外。


陈景恪身为太孙伴读,也要跟随出迎。


对于这位传奇人物,他是非常好奇的。


徐达是洪武十四年元月出征北元,获胜后留在北平镇守。


北平是燕王朱棣的封地,而朱棣是徐达的女婿。


老朱这么做的目的不言而喻,好好调教一下你女婿吧,别见外。


陈景恪在宫里这么长时间,从未见过徐达。


还有蓝玉,出征云南还未回来,也没见过。


现在徐达回来,他自然想瞧一瞧这位传奇人物。


朱雄英也同样很兴奋,受陈景恪影响,他对开疆拓土可是很感兴趣的。


对徐达这样的军中大将,自然就多了几分好奇和重视。


-----------------


一大早朱标就带着众人出发,来到长江畔的码头等候。


禁军将码头团团围住,江面上的船只也早就接到通知,全部开走。


江面显得异常的开阔,举目望去只见波光粼粼,让人心潮澎湃。


徐达的船队直到中午时分才到达。


举目望去,只见江面上出现一支庞大的船队,当先一艘上悬挂着大大的‘徐’字帅旗。


别人都还好,朱雄英是最兴奋的,踮着脚尖眼睛直勾勾的盯着这些战船。


看样子,似乎恨不得亲自统帅大军,将敌人打的落花流水。


陈景恪心下莞尔,这小子虽然聪慧,可有时候还是难脱小孩子心性啊。


等船队靠近,一位身穿战袍的将领当先走出。


他胸膛挺立如一杆长枪,步履沉稳,目光坚毅深邃。


哪怕从未见过,只一眼陈景恪就敢肯定,他就是魏国公徐达。


徐达从船上下来后,脚步加快几分来到朱标面前,下拜道:


“末将徐达,参见太子殿下,参见太孙。”


朱标连忙托住他的手臂,道:“魏国公免礼。”


徐达顺势起身,感激的道:“劳殿下亲迎,末将愧不敢当。”


朱标笑道:“魏国公为国征战劳苦功高,我身为晚辈自当亲迎。”


然后又对朱雄英招了招手道:“英儿,还不快来拜见你徐叔祖。”


朱雄英上前一步道:“雄英拜见叔祖。”


徐达连忙下拜:“使不得使不得,太孙折煞末将也。”


朱雄英克制住兴奋情绪,说道:“皇爷爷常说,叔祖乃大明开国第一功臣。”


“我等见到您,当以父祖视之,不可有丝毫不敬。”


徐达感激的热泪盈眶,朝皇宫方向下拜道:“陛下天恩,达唯有以死相报。”


随行的人无不为这一幕感到动容,君明臣贤不过如此了。


陈景恪在一旁默默的看着这一切,不论是真是假,至少样子是做出来了。


而且根据历史来看,这一出戏当也有几分真情实意在里面。


至于朱元璋忌惮徐达的功劳,用一只烧鹅将他弄死。


这种毫无根据的传闻,陈景恪自然是不信的。


作为医生,他还从未听说过,有哪一种病是不能吃鹅肉的。


大明开国功臣里面,要说朱元璋最信任的,那肯定非汤和莫属。


但徐达绝对能排在前三。


且因为能力和个人操守,他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,还要更高。


老朱又不是真的昏聩了,这样的肱股之臣他只会嫌死的太早,实在想不到加害的理由。


一番流程走完,众人也没有在耽搁,启程回宫。


朱元璋还在等着他的老战友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