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间
笔趣阁 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> 第203章 陈景恪的成长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笔趣阁] http://www.28gl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陈景恪的一番分析,成功说服了朱元璋等人。


作为首次亮相,也相当完美,获得了在场勋贵们的一致赞赏。


尤其是徐达和蓝玉两人的鼎力支持,再加上他‘野心很大’,能创造很多立军功的机会。


更是让他获得了不少人的认可,将其视为‘自己人’。


当然,这和他娶了公主也有关系。


皇帝就是最大的功勋头子,娶了她的女儿,自然也是功勋序列的人。


至少目前是这样的。


陈景恪心下也非常兴奋,他没想到,老朱会将他的首秀时间提前这么久。


按照他的想法,至少也要等到朱雄英长大,自己作为太孙幕僚走上台前。


虽然不知道老朱是怎么想的,但机会来了自然要抓住。


事实上他心里也很紧张。


和之前的讲课不同,以前他都是站在历史角度,陈述发生过的事情。


所以能做到胸有成竹。


但前世他对高丽的历史并不了解,只知道有这么个国家。


这个国家发生过什么,什么时候灭亡的,一概不知。


准确说,他对高句丽的历史比较了解。


唐灭高句丽,最终让新罗捡了便宜,成为半岛的主人。


关于半岛之后的历史,他基本一无所知。


他唯一知道的是,万历三大征中,高丽已经改名叫朝鲜了。


朝鲜的王室姓李,而不是姓王。


根据这个区别,他能判断出,高丽被一个姓李的人给灭了。


那个姓李的人建立的国家,叫朝鲜。


至于这个姓李的人是谁,又什么时候灭的高丽,就完全不知道了。


但通过研究高丽的朝局,陈景恪找到了一些线索。


高丽虽然也学儒家,但并没有搞科举制,国内施行的依然是贵族政治。


如果官员不犯错,职务是可以传承给子孙后代的。


丞相的儿子当丞相,小吏的儿子当小吏,平民的儿子当平民。


在这种政治体制下,普通百姓是没有造反机会的。


那么取代高丽王氏,建立朝鲜李氏政权的,定然也是高丽贵族。


还是掌握了军政大权的那种大贵族。


而眼下高丽就有一个这样的人,李成桂。


身经百战,靠着军功一路成为大将军。


然后又从政掌管财政大权,又位列丞相。


他的一生堪称传奇。


说他是当前高丽战神都不为过。


但李成桂是前任恭愍王提拔起来的大臣,对现任高丽王相当不感冒。


政治倾向也和高丽王不一样。


看到他,让陈景恪想起了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。


当时陈景恪就认定,灭高丽王氏政权,建立朝鲜李氏政权的。


就算不是李成桂,也是他的后人。


根据这个推测,陈景恪才做出了种种论断。


所以说,他是先射箭再画的靶子。


而且他越推演,就越觉得李成桂造反的可能性大。


现任高丽王被传不是恭愍王亲子,合法性遭到质疑。


因为首鼠两端,比较亲北元,被读书人和文臣群体嫌弃。


他之所以还能当王,全靠北元的支持。


大明要是拿下辽东,切断北元和高丽的联系。


高丽王就将失去唯一的依仗。


到时候李成桂这个大将军、丞相、财政大臣,有一百种办法可以改朝换代。


事成之后,他只需向大明效忠,就能获得读书人和文官集团的认可。


朱元璋除了顺势接受效忠,然后册封他为王,就再没有别的办法。


前面徐达已经说过,高句丽拥有二百五十万人口,常备军十万,临战状态能动员超过五十万人。


以逸待劳,大明想拿下他们,太难了。


但高丽的混乱,既是李成桂的机会,也是大明的机会,就看谁技高一筹。


而很明显,大明的优势比李成桂要大的多。


但对大明来说,也只有这一次机会。


如果错过这次机会,再想拿下高丽,不说完全没有机会吧。


也要付出十倍百倍的代价。


最终,陈景恪决定劝说朱元璋,暂缓对辽东动手,好好谋划一下高丽。


待时机成熟,一鼓作气将辽东和高丽一起拿下。


这以上都是他根据手头资料推演出来的,而不是熟知历史,然后陈述事实。


前世记忆能为他提供的唯一确凿信息,就是高丽王氏被朝鲜李氏推翻。


但这个信息太模糊了,不能作为有效依据。


所以,说他是根据手头信息,凭借自己的智慧推演出这一切,一点都不为过。


这就是他穿越十余年,进入大明皇宫三年半。


跟随朱元璋、朱标、徐达、李善长等一系列大佬学习,获得的成长。


此时的他,已经不再是只能凭借前世记忆,混日子的普通医生,正在慢慢向着一名成熟政治人物蜕变。


毕竟是第一次凭借学识和智慧分析局势,尤其是还要说服这么多人,他心中难免会紧张。


不过还好,最终表现相当完美。


而这也给了陈景恪更多的自信。


随着他的插手,历史已经逐渐偏离,穿越者的经验总有用完的一天。


到时他该如何自处?


现在有了答案。


朱元璋集团的效率是很高的,很快就有了初步的方针。


几日后的早朝,朱元璋就下令对北元用兵,先打辽东斩掉北元的一条臂膀。


对此群臣自然没有什么意见,打北元可以说是大明第一要务。


就算最保守的人都知道,不把北元彻底打垮,大明的国祚就不能算是稳固。


区别就是在攻打的方式上,大家的见解有所不同。


但打辽东确实是最稳妥的办法。


北元主力在草原上,大明的军队打过去,他们打不过能跑。


但辽东他们没地儿跑,只能和大明硬碰硬。


攻城略地,正是大明军队最擅长的。


所以,打辽东是大明朝文武都赞同的策略。


眼看计策就要通过,意外出现了。


徐达站出来提出了质疑:“高丽王首鼠两端,且更倾向于北元。”


“若我们攻打纳哈出(北元辽东丞相)时,高丽出兵助阵怎么办?”


然后不少人站出来附和,说不排除这种可能。


这一下文官集团也懵了,他们不太懂军事,不知道是否有这种可能。


但这个质疑是徐达提出来的,还得到了这么多将领的赞同,可见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。


一想到高丽有可能背刺,大家就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办了。


难道站出来替高丽担保?


别开玩笑了,自家九族又不是批发的,谁吃饱撑了替他们作保。


但辽东又不能不打,怎么办?


群臣商议之后做出一个决定,派出一支使节团去一趟高丽,试探高丽王的态度。


高丽推崇程朱理学,朝廷决定投其所好,派遣一些读书人前往高丽做学术交流。


谁都知道,这支队伍是去游说拉拢高丽读书人和文官集团的。


虽然觉得宗主国这么做有点掉架子,似乎是大明反过来求高丽一样。


但仔细想想也确实是最合适的办法。


如果能靠游说安抚住高丽,相当于是省却了几十万大军。


于是朝廷很快就组建了一支三百余人的使节团,其中有官吏,有随从,有读书人。


但朱元璋依然不满意,号召民间有才学的大儒前往交流学问。


然而响应者寥寥。


有些是不屑于去和蛮夷交流,认为是对自己的贬低。


有些则是惜命。


大明这么大张旗鼓的行动,北元会不采取措施?


到时候人家来个当街刺杀,死了就白死了。


所以还是不去的为好。


这让朱元璋非常生气,对程朱门生也彻底失望。


虽然之前陈景恪一直贬低程朱门生,但朱元璋还是将信将疑的。


毕竟程朱理学那一套,太符合统治阶级的需求了。


然而现在他终于知道,什么叫道德标兵的双标了。


靠这些人来治国,大明的成就也就那样了。


如果他没有见到过陈景恪描绘的世界,或许会将程朱理学奉为圭臬。


现在……罢了,大明要走属于自己的路。


但总有人会站出来当逆行者,成为那一缕光,这一次方孝孺再次站了出来。


并发表了一篇文章。


这次他没有喷任何人,只是详细讲述了儒学是如何成为显学,又如何成为唯一显学的。


孔子有教无类广收门徒,教导出了无数的学生,又周游列国宣扬学问。


无数先辈斩荆披棘才有了儒学的显贵……


之前的儒生上马能战,下马治国……


我等身为儒家门生,当效仿先贤广播学问……


最后表示,他将亲自前往高丽,践行圣人之道。


此文一出,除了零星几个人骂他沽名钓誉,儒家大多数人罕见的保持了沉默。


随后不久,前去鸿胪寺报名的儒生就开始变多。


一个月后人数达到了六百余。


看到这份名单,朱元璋欣慰的笑了:


“儒家兴盛千年,还是养出了一些血性男儿的。”


“这些人回来之后,统统要授官重用。”


陈景恪也附和道:“儒家从来不缺仁人志士,否则也不会为历代所重。”


“北元人肯定不会坐视不理,要想办法保护好使节团的人。”


朱元璋点点头,道:“我给高丽王下一道严厉的旨意,让他保护好使节团的人。”


陈景恪说道:“用处不大,高丽王不敢违背北元人的命令,找他不如找李成桂。”


“直接告诉李成桂,若使节团的人出了事,大明就拿他是问。”


朱元璋眉头微皱:“这样会不会将李成桂逼向北元?”


陈景恪摇头,自信的道:


“不会,李成桂很聪明,他知道北元已经是强弩之末。”


“就算有高丽支持,也不过是多支撑两年而已。”


“必然不会拿身家性命,去赌北元创造奇迹。”


“而且他是个有野心的人,跟随北元他永远都只能当高丽王的臣子。”


“只有大明夺回辽东,他才有兵变成为高丽之主的机会。”


“而且我们还能进一步,离间他和高丽王的关系。”


朱元璋问道:“哦,如何离间?”


陈景恪露出一个阴恻恻的笑容:


“咱们不是要私下,散布高丽王非恭愍王血脉之事吗。”


“将谣言散布出去之后,再将黑锅扣在李成桂头上。”


“就说他想造反,才故意散布的谣言,想动摇高丽王的地位。”


“到时候李成桂就只能抱紧大明的大腿。”


“您让他保护好使节团,他定然不敢怠慢。”


朱元璋大笑道:“哈哈,你小子真阴险,这是要把李成桂架在火上烤啊。”


陈景恪笑道:“他坐的就是火山口,不烤他烤谁啊。”


一支千余人的使节团,就此组建完成。


大明朝廷交给了他们两个任务,其一是和高丽读书人交流,宣扬程朱理学。


其二就是宣扬《华夏简史》,重申大明和高丽的宗藩关系。


使节团将会乘船去山东青州,在那里乘坐水师战舰前往高丽。


在出发前,陈景恪去见了方孝孺。


“方兄,此行的目的想必你也明白,多的我就不多说了,一路保重。”


方孝孺笑道:“我知道,从现在开始我就是程朱门生,保证坏不了朝廷的大事。”


说到这里,他脸色凝重的道:“我也要给你说一件事情,希望伱能想办法解决。”


陈景恪正色道:“请说。”


方孝孺严肃的道:“人殉,民间时有人殉之事发生,希望你能游说陛下废除此暴政。”


陈景恪有些惊讶:“人殉,那不是早就废除了吗?怎么还会有?”


“而且人殉只有皇室和权贵才能使用,民间竟敢有人这么做?”


方孝孺摇头道:“不,并没有明令禁止人殉,只是有些朝代约定成俗不使用人殉。”


“比如汉唐时期就推崇陪葬制度,皇帝信任的大臣死亡,陪葬在皇陵。”


“在民间,私下使用人殉者虽然越来越少,但也时有发生。”


“只不过都是私下行为,没有被历史记录而已。”


“辽、金、元乃蛮夷立国,保持着人殉制度,他们的行为使得人殉之风复炽。”


“大明也继承了这一行为,太子妃薨逝,伺候她的所有宫女宦官全部殉葬。”


“齐王榑薨逝,妻妾奴婢三十余人殉葬……”


“上有所好下必甚焉,皇室尚且如此,民间自然多有效仿者。”


“有些大户死后,会将宠妾、奴仆殉葬。”


“还有些会购买奴婢、孩童殉葬……”


“据我统计,每年都有数千人因此而惨死。”


陈景恪心情非常沉重,太子妃吕氏暴毙,宫女太监陪葬之事,他自然知道。


但他以为只是朱元璋杀人灭口罢了,没有往人殉方面想。


至于齐王朱榑,因为葬礼是在他封地举行的,陈景恪没有参加并不知情。


现在他才知道,大明竟然还有这样的恶政。


每年数千人,看起来不多,但他们的死法实在让人无法接受。


想到这里,他表情凝重的道:“你放心,此事我一定会劝谏陛下。”


“此等恶政,我大明必不能留。”

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