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间
笔趣阁 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> 第212章 太孙出巡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笔趣阁] http://www.28gl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对于如何经略日本,陈景恪只能提供大方向上的参考意见。


比如找机会,获得佐渡岛的所有权,哪怕只是临时所有权也可以。


到时候大明就可以在上面驻扎水师,就近经略日本。


还能从日本购买奴隶,去岛上开采金矿。


这个策略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。


海军建设就是无底洞,必须要有收益才行。


否则光靠大明国库填窟窿,发展规模受限不说,还容易遭受白眼。


更何况经略日本不是三两天的事情,是一个长期过程。


更需要给国内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,才能维持下去。


至于他为何会知道佐渡岛上有金矿,众人没有问。


都以为是朝廷派人打探到的。


当然,陈景恪也只敢提大方向上的建议,具体该如何执行,是一点都不敢插嘴的。


国之大事,在戎在祀。


不懂最好别装懂,否则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。


他越是如此,诸将反而越认可他。


一个懂战争是怎么回事儿,又不胡乱插手的人,正是他们需要的。


关键这个人还是个战争狂,看起来比他们这些将领还要好战。


将来必定是鹰派的掌门人,军方实在没理由不喜欢他。


当然,对朱雄英他也很满意。


至少从现在的表现来看,这位绝对不是那种墨守成规之君,未来少不了各种战争。


战术方面陈景恪能做的不多,不代表别的方面他不能做点什么。


前世他看过早期大航海的相关介绍,可以说各种问题频发。


用无数人的死亡,总结出了很多有用的经验。


比如坏血病,这个前面已经说过了。


比如淡水的储存,比如食物储存问题。


早期大航海属于探索阶段,没有补给站提供补给。


在不确定能不能获得补给的情况下,出发时携带的物资很重要。


船上的每一分空间都很宝贵,不可能储备太多燃料。


所以食物最好是那种,不需要加热就能直接食用的。


饮用水也是一样,不可能顿顿喝热水。


大多数情况下,喝的都是发霉变绿的水。


口感差就不说了,还很容易引起疾病。


很多人就死于变质水引起的痢疾。


中国古代航海,其实并未深入远海,大多都是在近海航行。


可以随时上岸获得补给,很少遇到这种问题。


当然了,中国人还掌握着一项重要的技术,发豆芽。


出门携带黄豆,保存非常方便。


可以随时发豆芽吃,所以没有遭遇坏血病。


但现在大明要进入远海,有些问题还是要解决的。


辨别方向之类的,牵星术已经很成熟,不需要他操心。


嗯……想操心也操不了,因为他也不知道这玩意儿怎么弄的。


不过他还是将很多经验写了下来,并且给出了解决办法。


比如食物和水的保存,可以用罐头的制作方法保存。


罐头的原理很简单,大部分导致食物变质的菌种,八十多度的高温就足以杀死。


知道了这个原理,制作罐头就非常简单了。


前世他有个女朋友,就经常用这种方法自己制作水果罐头。


煮熟装进玻璃瓶里,趁热封口,一般保存几个月是没有问题的。


同样的原理,用来保存淡水也是有效的。


大坛子大罐子,用来装罐头装水效果再好不过了。


坛坛罐罐的在陆地上运输容易碎,但在海上就没有这方面的顾虑了。


林林总总,陈景恪写出了一本五万多字的要略。


徐达立即下令水师各部学习。


计划制定好之后,早就摩拳擦掌的水师立即行动。


渤海水师出动了一支三千人的舰队,横跨渤海黄海,去往对马岛。


舟山水师也出动了一支三千人的舰队,目标黄海对面的对马岛。


这次的目的,就是占领这座岛屿,在上面建立一个前进基地。


泉州水师也没有闲着,他们的任务是下南洋,摸清当地的情况。


尤其是各大岛屿,要全部记录下来。


接下来一段时间,大明水师各部,都要轮番出海,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形成战斗力。


现在大明水师力量还是太弱小,渤海舰队、舟山舰队和泉州水师,加起来才不到四万人。


朱元璋下令,扩军。


水师规模暂定为十万常备军。


如果不是怕一次扩军太多,反而导致战斗力下降,这次会扩编更多人。


即便如此,也准备了十万预备役。


平时学习航海知识,配合水师进行一些行动。


等有需要了,可以随时上船当兵。


作为补偿,他们的家人可以去造船厂、朝廷开设的盐场等地方工作。


也可以选择去朝廷选定的地方定居,捕鱼种田为生。


其实到了这一步,大明离开海只剩下一道政令了。


之所以还没有全面放开,主要原因有三个。


“其一,倭寇未灭,全面开放就是露出破绽给他们。”


“其二,水师战斗力还未形成,无法保护这么长的海岸线。”


“其三,老三在南方大开杀戒,一旦开海,那些宗族势力难保不会逃到海上为寇。”


“所以,开海还不能急,等明年再说。”


朱元璋如是说道。


陈景恪自然也是无所谓的,真不急这一年两年。


大明这次是主动开海,不是被动,自主权很大。


磨刀不误砍柴工,完全可以准备妥当一点再施行。


不过这时候朱雄英又整出了幺蛾子:“皇爷爷,我想出宫去看看。”


朱元璋笑道:“你出宫就出呗,还用和我打招呼啊。”


朱雄英认真的道:“我想离开应天,去其他省走一走看一看。”


朱元璋脸上的笑容顿时就消失了,就在大家以为他要拒绝的时候,哪知他却叹道:


“哎,翅膀长硬了总是要自己飞翔的,去吧。”


朱雄英惊喜的道:“真的?”


朱元璋看着他,点头道:“爷爷什么时候骗过你,出门在外注意安全,切记不要离开护卫的视线。”


朱雄英连忙点头道:“好好好,我知道了。对了,景恪也跟我一起去吧。”


朱元璋笑道:“去,他肯定要跟着去保护你的。”


说到这里,他转向陈景恪:“多的我就不说了,将他全须全影的带回来。”


陈景恪郑重的道:“陛下放心,我会看好太孙的。”


朱雄英又小心翼翼的问道:“那我能将妙锦也带上吗?”


朱元璋讥笑道:“要不,把我和伱祖母也带上,再把你爹也带上?”


朱雄英连忙讪笑道:“开玩笑,我说笑的,皇爷爷莫要当真。”


“我去将此事告诉皇祖母……景恪快和我一起去收拾行李。”


陈景恪心下好笑,见朱元璋没有特别吩咐,就告退离去。


看着他们离开的背影,朱元璋无奈的叹了口气。


他自然不放心让朱雄英出门。


可也知道在深宫里是很难养出明君的,多见见外面的世界,是一个不错的办法。


当年修筑黄河,朱雄英就嚷嚷着要出去看看,被拦了下来。


这两年他可没少念叨此事,这会儿要是再拒绝,也不太好。


现在他年龄长了两岁,朱标也在京城,想去就去吧。


以后或许就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了。


但安保工作必须要做好,确保万无一失。


朱元璋马上就收拾好情绪,开始下达命令,安排随行人员。


另一边,朱雄英非常兴奋的找到马皇后,告诉她这个好消息。


沉浸在喜悦中的他,并没有察觉到马皇后笑容里隐藏的一丝担忧。


陈景恪看到了,但也不好说什么,只能一再保证会看好他。


朱标对于儿子出行,则没有太多的惊讶。


他是非常支持此举的,还叮嘱朱雄英路上要多加小心,不要扰民什么的。


群臣对于太孙出行意见不一,有人觉得出去看看也不错,有人则觉得太劳师动众了。


圣天子垂拱而治,瞎折腾就是扰民。


对自身也不安全,万一有个什么闪失怎么办。


对于反对的声音,朱元璋没有惩罚,但也没有理会。


而是下令将徐允恭给召了回来,担任此行的护卫副统领。


之所以不是统领,是因为他第一次干这个活儿,缺乏经验。


护卫统领是朱元璋的老部下牛二虎,是凤阳同乡。


早期追随他的人之一,深得信任。


半个月后,大部队出发。


一开始的计划是去浙江,但走到半路朱雄英突然下令拐路去舟山。


那里有一座水师大营,他想过去参观一下。


陈景恪什么都没说,这次他们外出本就没有固定目标,去哪都无所谓。


他现在只想吐槽一下马车。


“这玩意儿太颠簸了,早饭都快给我颠出来了,还是骑马舒服一点。”


徐允恭笑道:“马背上待太久了也不舒服,这就是我们中原骑兵和草原骑兵的不同。”


“真要两军对垒,咱们谁都不惧,可长途奔袭远不如草原骑兵。”


“他们一人三五匹马,可以吃喝都在马上,数日不下马都是常事。”


陈景恪笑道:“不错吗,张口就能将话题扯到军事上,现在有点将军的样子了。”


徐允恭叹道:“你见过未上过阵的将军吗?我也就只能想想罢了。”


陈景恪哪能听不出他的弦外之音,说道:


“你想去辽东就去求陛下求徐伯伯,实在不行去求永昌侯也行,和我说有什么用。”


徐允恭凑近,悲愤的说道:


“我爹说这事儿他不管,让我自己想办法。”


“陛下那边,我一看到他就发怵不敢开口。”


“永昌侯我也去问了,还给他送了一份厚礼。”


“结果他将礼收了,事儿不给我办。”


“说让我回去问我爹,我爹同意他就同意。”


陈景恪差点笑喷了,徐达不开口是要顾及影响,蓝玉这就是故意戏耍人呢。


“去给我弄一匹马过来,这马车狗都不坐……”


“咳……”朱雄英干咳一声没好气的道:


“有本事你别坐……徐老大,给我也弄一匹马过来。”


徐允恭连忙招呼手下,送来两匹性情温顺的马,给两人骑乘。


换到马上,陈景恪长出了口气,说道:


“你去永昌侯府上是怎么说的?”


徐允恭说道:“就说蓝将军,末将想去你麾下效力……”


“嘁……”朱雄英嗤笑不已:“我要是永昌侯,也将你的礼物收下,然后将你撵出来。”


徐允恭一脸疑惑:“我是依礼拜访,有问题吗?”


朱雄英说道:“你这脑子,算了……以后啊,好好当将军吧。”


陈景恪笑着解释道:“你的问题就在于礼太多了……你知道你和永昌侯是什么关系吗?”


徐允恭先是一愣,然后恍然大悟。


太孙是他的妹夫,是永昌侯的外甥孙。


双方都是太孙党,是一个锅里吃饭的。


上次剃发那事儿,大家还合作过一次。


而且他本人和陈景恪、太孙私交甚密,所以算起来他也是蓝玉的晚辈。


虽说礼多人不怪,但有时候礼多了也会显得疏远。


求长辈办事儿,处处依照礼节来,那就是不把人家当长辈。


蓝玉没把他的礼品丢出来,那都是不愿意和他计较。


陈景恪笑道:“懂了吧?你带着礼品上门,就说是前来探望长辈。”


“出征辽东的事情都不用开口,永昌侯自会将你算上。”


徐允恭一拍脑门,说道:“糊涂了,主要是我们家……你们懂的。”


“一时间没适应新的身份,回去我就再去探望永昌侯。”


徐达地位太特殊,之前从来不站队,徐允恭也适应了这种情况。


现在徐妙锦成为准太孙妃,已经完成了被动站队,他一时间转不过弯也正常。


陈景恪说道:“还用得着回去吗,过几天置买一些有意思的小玩意儿。”


“让人送回京城,就说是送给蓝春和蓝斌的。”


蓝春是蓝玉的长子,之前陈景恪给他取了个小名,叫小春。


结果满周岁的时候,蓝玉直接就给整成大名了。


蓝斌是二儿子,蓝玉希望他文武双全,就取了这个名字。


给小孩子送玩具,确实是百试不爽的办法。


不光徐允恭送,他和朱雄英也都会买一些,让人送回去。


解决了徐允恭的事情,朱雄英说道:


“不知道水师打造的如何了,那五千料的大船有没有打造完成。”


陈景恪说道:“有武定侯在,不会有什么问题的。”


武定侯郭英,十八岁就追随朱元璋,他的妹妹还嫁给了朱元璋为妃。


关键是此人擅水战,被加封为靖海将军。


朝廷组建水师,他自然要被委以重任,成为舟山水师主帅。


太孙的队伍很快就到达浙江造船厂,众人还没说话,就先被船坞里的一艘庞大军舰夺去了眼球。

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