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间
笔趣阁 > 知否之护姐狂魔 > 第153章 殷家庶子(二合一)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笔趣阁] http://www.28gl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盛长桢这边进展得红红火火,另一边的殷若虚回到临安后却是诸事不顺。


临安殷家,家资亿万,号称东南首富,甚至有人猜测,殷家已经是大周朝最有钱的人家了。


俗话说,破家的县令,灭门的府尹。


普通商贾拥有如此丰厚的家产,恐怕早已受到当地官员敲干骨髓,巧取豪夺。


但临安的大小官员却不敢这么对殷家,相反,他们还得客客气气,逢年过节都要给殷家赠上例礼,颇有些卑躬屈膝的意思。


甚至连江浙道巡抚王世昌,也对殷家甚为礼遇。


王世昌到临安时,不先去临安府衙,而是直接到殷家拜访,和殷家家主把酒言欢。


一切的一切,都是因为殷家根底深厚,远非寻常商贾可比。


殷家先祖殷南天,与大周的开国皇帝赵铭志是近邻,两人从小玩到大,相交莫逆。


长大之后,两人选择投军,赵铭志迅速展露出军人的禀赋,没多久就积功成为将军,之后更是累迁至大徐朝的边关大将。


而殷南天也一直陪伴在赵铭志身边,成为他的亲兵统领。


后来,天下大乱,殷南天起兵逐鹿天下,最后从群雄中脱颖而出,建立了大周朝,成为大周的开国皇帝。


期间,殷南天始终护卫在赵铭志左右,不仅是赵铭志最信任的助手,更是数次于危难中救下赵铭志的性命。


为此,殷南天身上大小创伤不下数十处。


大周建国后,论功行赏的大宴上,赵铭志看着殷南天触目惊心的伤疤,不禁感叹:“真忠勇虎将也!”


当即决定,封殷南天为辅国公,从此之后,世袭罔替,万世不移。


殷南天年迈之后,选择激流勇退,不顾赵铭志的再三挽留,坚持自请去职。


因为喜欢临安的湖景山色,殷南天晚年便在临安留居,最后也得以善终。


殷家后人秉持祖训,不涉朝政,自此在临安繁衍生息,成为当地举足轻重的大家族。


之后又经过几代人的苦心经营,才发展到如今的规模。


不仅是江浙道最大的地主,坐拥良田万顷,更成为江浙道丝织行业的龙头霸主,主导着东南丝绸的生产与贸易。


而到了殷若虚的父亲殷广这一代,殷家更是发展起了海贸生意,名下大小海船数百艘。


虽然大周名义上有着海禁,但殷家的势力早已与东南官场盘根错节,又掌握着数十万桑农机工的生计,连王世昌对他们的海贸生意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

当然,殷广也不是蠢人,他将所有外贸的货物都交与了盘踞在近海海岛上的熟倭大头目,由这些人再把货物转卖到东洋南洋各国。


虽然利润少了许多,但殷广所承担的风险也变小了,对上对下也算有个交代。


若是朝廷较起真来,殷广大可以推脱说自己的货物是被倭人劫去的,自己也是受害者。


以他辅国公之尊撒起泼来,就连朝廷也拿他没办法,恐怕只能草草收场。


不过这样一来,大笔的利润就落入了熟倭的口袋。


这些熟倭直接与市场对接,胃口越来越大,有时甚至还借此来钳制殷家,逼迫殷家压低出货的价格。


这就招致了殷家许多人的不满,纷纷请求殷广甩开熟倭单干。


在他们看来,这些货物都是大周人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,凭什么让倭人赚大头!


只不过殷广为了求稳,还是选择保持现状。


他派人去和熟倭大头目藤原成浩交涉,最后两边也就是打打口水仗,各退一步了事。


殷若虚,就是对熟倭所作所为不满者中的一个。


殷若虚是殷家长子,可惜却是个庶出的。


其母陆芷兰出身普通,靠着姿色才受到青年殷广的青睐。


可这种宠爱势必是短暂的,殷若虚出生后,殷广就对陆芷兰愈发冷落。


陆芷兰因此成日以泪洗面,她本就体弱,生殷若虚时又伤了元气,没几年就恹恹而亡。


殷广是个标准的世家子,对陆芷兰这样的女子向来是走肾不走心,对她的死亡根本就是无动于衷。


但殷若虚毕竟是他的亲骨肉,又是第一个孩子,殷广对他还是不错的,锦衣玉食地养着,还延请名师为其开蒙,颇有些慈父的做派。


可这一切,在殷若虚八岁时,发生了变化。


这一年,殷广的正妻白婉婷过门。


白家是江浙道世家名族,白婉婷则是白家嫡女,她本人生得又是貌美无比,与殷广结合,称得上是郎才女貌、门当户对,怎么看这都是桩顶好的亲事。


白婉婷过门后,怎么看殷若虚怎么不顺眼。


这也难怪,正妻刚进门,家里就有一个八岁的庶子,换了哪个名门闺秀都受不了,白婉婷自然也不例外。


而且,白婉婷也不是那宽厚包容、忍辱负重的性子。


殷若虚在她眼中,就是一个不应该存在的贱种。


于是,白婉婷便以名头不好听为由,撺掇殷广把殷若虚送到乡下别院养着。


殷广有些犹疑不定,毕竟是自己的亲儿子,那么长时间怎么也有些感情了,骤然送走总有些于心不忍。


不过另一边又是自己明媒正娶的正妻,殷广属实是为难,也只能拖拖拉拉,敷衍了事。


直到两年后,白婉婷诞下一子,这是殷广的嫡长子,对他的到来,殷广自然是欣喜万分。


此时,白婉婷又重提旧事,要求殷广把殷若虚送走。


殷广虽然仍有些不忍,但嫡子日后是要继承爵位的,与庶子毕竟有着云泥之别,殷广到底是个利益动物,最终还是顺了白婉婷的心思,把殷若虚送走了。


殷广做事也是果断,干脆把殷若虚赶得远远的,让他去海上生活,美其名曰让他接管殷家的海贸生意。


他也不想想,殷若虚一个十岁的孩子,要怎么和海上那些凶恶贪婪的倭寇周旋。


更何况,殷若虚被送到海上,就表明了殷广的态度,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这就是一个不受器重的庶子。


有了这层认知,那些奸滑的管事又岂会安安心心听殷若虚一个毛头小子的差遣,到时候还不是阳奉阴违?


种种困难,无论殷广是真不知道还是装看不见,时年十岁的殷若虚很快就被送到了离陆地数十里远的一座海岛上,这里是殷家在海外的一处驻地。


而当时跟着殷若虚一起的,只有两个贴身奴婢,还有李大有率领的三名殷家家将。


如此险恶局面,换个普通公子哥恐怕早就放弃抵抗,安心当米虫了。


可是,有些人生来就注定不平凡。


刚到海岛驻地,殷若虚就用一颗真心,感动了李大有等家将,让他们真正归心。


一年后,在殷若虚过人的手腕下,原本趾高气扬的海岛管事对殷若虚俯首帖耳。


没多久,这座叫做双门岛的海岛就已经完全落入了殷若虚的掌控中。


又三年,殷若虚培植出了一批真正忠诚于他自己的亲信。


这些人,有的是岛上原本的家将,有的是双门岛附近的渔民子弟,甚至还有一些,是在周边纵横抢掠的海盗。


尽管原本的身份不同,但他们到了殷若虚麾下后,就通通成了忠心耿耿、勇猛敢战的精锐。


倚仗着这些铁杆班底,殷若虚从双门岛起家,一步一步掌握了殷家的海贸生意,让殷广当初的一句戏言成为了现实。


而此时,殷若虚才十八岁。


此时的殷若虚雄心万丈,他早已看以藤原为首的熟倭大头目不爽,决心甩开这些人。


首先的一步,就是绕过藤原,直接与南洋做生意。


事实证明,殷若虚的破除成规,收获了丰厚的回报。


第一批十五艘海船,往返南洋一趟,就获得了比以前多数倍的利润。


第一次尝试,就让殷若虚尝到了甜头,对藤原这些中间商更是深恶痛绝。


于是,殷若虚派往南洋的船队越来越庞大,带回来的收获也越来越丰厚。


如此大的声势,很快就引起了藤原的注意。


藤原当即派人向殷若虚提出强烈抗议,谴责殷家背信弃义。


殷若虚对此不屑一顾,继续我行我素。


交涉无用,藤原只好动用武力,生倭。


别看生倭和熟倭看起来好像泾渭分明、大不相同,实际上他们都是从倭国流亡至此,彼此间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。


事实上,东南沿海活动的大部分生倭,都处在藤原的影响之下,藤原一声令下,他们就要倾巢而出。


藤原暗中指使生倭沿途袭扰殷家船队,准备给殷若虚一点厉害瞧瞧。


谁知殷若虚早有准备,此时的殷若虚羽翼已丰,手下大小船只数百艘,能战水手数千人,俨然一个海上小王国。


海上作战,打的就是远程,真正接舷而战、短兵相接的时候其实很少。


坚实的财力后盾下,殷家船队各种精良武器简直用之不竭,连倭人引以为傲的倭刀,在殷家的长弓劲弩下,也失去了以往的凶威。


生倭的袭扰非但没有让殷若虚退缩,反而让殷若虚看穿了倭人的色厉内荏,从此以后行事更加肆无忌惮。


直到殷若虚把手伸向倭国,藤原终于彻底坐不住了。


南洋还好说,倭国的生意可是他们这些熟倭的基本盘,如今殷若虚越过他们,直接和倭国做生意,这就等于是掀了熟倭们的饭碗呐!


于是,一众熟倭大头目们聚集到藤原处,请他拿个主意。


众人吵吵嚷嚷,只有一个中心思想,那就是不能让殷若虚这个小儿再在他们头上作威作福了,一定要把他打掉!


藤原心里对殷若虚也是恨得咬牙切齿,但人家实力雄厚,藤原也拿他没办法。


正急得团团转呢,有人就上来献“妙计”了。


献计这人是个假倭,叫做井上三和,原名何虾。


所谓假倭,其实原本就是大周人,不过为了更好地融入倭人团体,扔掉了爹娘给的名字,给自己取了个不三不四的倭名。


大周子民兆亿,其中免不了有几颗老鼠屎,背弃祖宗,自甘为奴,何虾就是其中一个。


他在倭人这边混得倒也不错,是藤原的参谋之一。


何虾献的计策其实很简单,那就是让大周人对付大周人,让殷家人对付殷家人。


藤原不解,何虾阴恻恻地解释道:“殷家家主可不是他殷若虚啊!”


藤原恍然大悟,立即就派何虾上岸。


何虾本就是负责藤原和殷家间生意联络的,对殷家熟悉得很。


很快,他就搭上了白婉婷身边的管事白齐,添油加醋地向他抱怨起殷若虚在海上的滔天权势。


何虾相信,这些消息必定会传到白婉婷耳中,而白婉婷绝不会对此无动于衷。


果然,没多久,白齐主动和何虾联络,称自己与殷若虚有仇,要和他商议一起对付殷若虚。


何虾又不是傻子,自然能看出这管事背后是白婉婷在暗中授意,于是假模假式地对白齐的话表示相信。


双方一拍即合,一场阴谋渐渐酝酿而成。


数日后,殷家一处港口受到生倭突袭。


殷若虚有些奇怪,这处港口位置颇为隐秘,平时他都是用来存运兵器的,怎么会被生倭发现呢?


还好当时港口中的船只大都已经驶离,只有一艘刚从南洋回来的货船停在港口中,最终的损失并不大。


可就这么一件小事,却很快就被捅到了殷广面前。


殷广早就对殷若虚绕开熟倭直接进行海贸有所不满,如今这件事虽小,却成了殷广爆发的引子。


殷广一面斥责殷若虚粗心大意,造成损失,另一面更是要求他立刻停手,回归之前的贸易模式。


殷若虚哪里肯依,在父亲面前据理力争,认为殷家应该推动朝廷放开海禁,而不是继续掩耳盗铃。


两人争执不下时,殷广搬出了殷家子孙不涉朝政的祖训,殷若虚虽不满于父亲的食古不化,但也不敢正面对抗,只能偃旗息鼓。


殷广不依不饶,严令殷若虚,要他必须剿灭劫船的生倭,否则就要夺去他主管海贸的职务。


殷若虚无奈,只好带人追剿那伙生倭,也就是伊藤等人。


于是在上元县,殷若虚碰巧救下了盛明兰,之后又遇到了盛长桢。


在盛长桢的火攻之计下,他们不费一兵一卒尽剿这伙生倭,殷若虚还俘虏了伊藤,称得上是凯旋而归了。


不过,回到殷家之后,情况并没有殷若虚想象得那么乐观。